9月11日至14日股票配资公司,2025(第二十一届)中国汽车产业发展(泰达)国际论坛(以下简称“泰达汽车论坛”)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。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“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”的年度主题,邀请行业嘉宾展开深入研讨。
期间,在“绿色化新方案:固态电池产业化与下一代电池技术布局”专题论坛中,来自研究机构、行业组织、企业等方面的嘉宾畅谈技术发展趋势,寻找关键技术突破口,从各自视角提出现实路径,并发布了智库共识。该论坛由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许艳华主持。
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芳表示,目前动力电池常见的基本上有三大类,第一类是液态电池,第二类是固液混合电池,第三类是全固态电池。现在装车的电池,基本上都是液态或固液混合的,固液混合的也被称为半固体电池。王芳谈到,从动力电池的现状和产业的发展看,行业创新基本有三个方面,一是工艺的创新,就是在现有的电池体系的基础上,通过工艺、材料到整个系统集成的工艺的创新。二是体系上的创新。三是产业的创新,也就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变革的大背景下,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去赋能产业的创新。当前,动力电池迈向全固态电池的趋势下,更需要以创新去应对新的挑战。
展开剩余69%“无论是液态还是固态电池,本质上都属于锂电池范畴。”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杨红新提出,经过几十年发展,部分领域已进入成熟阶段,有些则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,同时还涌现出诸如低空经济、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。未来还包括航空航天、深海探测等领域,锂电池的应用边界正在不断拓展。不同阶段、不同政策驱动下的新兴领域,所需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不尽相同。他说,全固态电池目前仍面临巨大的量产压力,但一旦实现突破,它将是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终极技术路线,具备安全性和超高能量密度的潜力。当前全固态电池仍存在界面问题与制造工艺难题。尽管近期多家锂电设备公司推出了所谓“全套固态电池量产设备”,实际上相关工艺和设备远未成熟,距离真正量产仍有很大差距。目前全固态电池的成本远高于液态电池,即便两三年后,预计仍会有5-10倍的差距。因此,如何实现量产并控制材料成本,仍是产业化面临的核心问题。
对于全固态电池发展,中汽新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、首席技术官于长虹表示,全固态电池的开发,既是践行国家战略,又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由之路,也可视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。他说,尽管并非终极路径,因技术创新仍在持续演进。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特点大家已较为熟悉,即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现有有机电解液,从根本上消除电芯燃爆风险,具备高比能和高安全性。在全球范围内,全固态电池的发展也受到广泛重视,各个国家和领域都在大力推进多条技术路线的研发。在经历两年行业前期推广之后,各个企业纷纷加大技术布局,多技术路线并行推进。预计2025年至2027年将实现小批量示范应用,到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规模化量产。
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俊海谈到,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,除了新能源汽车,还有低空出行、人形机器人等,同时对于电池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。而且,我们一直在推动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提升。许俊海表示,面向未来更为广阔的应用,动力电池的开发将着重于三个领域,即材料开发、电芯的设计制造、系统集成和验证。通过技术研讨,可以推动整个电池在安全方面的不断提升,能够引领整个行业不仅要讲成本,更要讲安全。
会上,发布了“绿色化新方案智库共识”。主要内容为:
一是聚焦油电关键驱动技术,推进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发展。集中优势资源突破纯电、插电、增程、高效内燃机等关键核心技术,积极培育“产品+服务”融合发展新范式,持续推进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发展。
二是加强固态电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构建有序发展的产业链生态。加强标准顶层设计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力攻关固态电池技术痛点,实现技术研发、标准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推进。
三是强化产业政策支撑,稳步推进汽车产业绿色动能转换。持续优化升级产业配套税收政策,促进绿色技术与前沿科技协同应用,推动新旧动能平稳转换,为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坚实保障。
本届泰达汽车论坛由日本汽车工业协会、德国汽车工业协会、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、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、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、欧洲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协办股票配资公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