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赤乌年间改元以来,孙权似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。最初,他通过发布一封罪己诏平息了吕壹案件的风波合法配资平台排名,稳住了朝中士族的情绪。紧接着,曹魏征服辽东后,孙权派遣部队出征,收获了不少战利品,多少挽回了一些失去的颜面。此后,他又成功镇压了波及荆南和交州多郡的廖式之乱,东吴国内局势趋于平稳,重新恢复了平静。这一系列的政绩为孙权积累了不少政治资本,也为其重新燃起了对外征伐的野心。
在这一大背景下,孙权开始着眼于北伐。彼时,曹魏政权内部尚未稳定。曹芳继位不久,曹爽与司马懿的辅政格局便发生了剧烈变化。虽然司马懿被尊为太傅,但实际上他被逐渐边缘化,陷入了朝堂的孤立。孙权深知这是一个良好的时机,便准备借此时机发起北伐,挑战曹魏的霸权。
了解到孙权的意图后,时任零陵太守的殷礼主动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。殷礼曾随张温出使过蜀汉,并与诸葛亮有过接触,得到了诸葛亮的赞誉。诸葛亮一贯主张吴蜀联手对抗曹魏,因此殷礼深受其影响,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四路进攻战略:西线由蜀汉军队进攻陇右与关中;荆州由诸葛瑾与朱然攻打襄阳;扬州由陆逊与朱桓进攻寿春;而孙权则亲自统领东线进攻青徐一带。
展开剩余75%在殷礼看来,若要取得北伐的胜利,必须全力以赴,绝不能在局部战场上小打小闹,只有通过全面的动员与猛烈的攻击,才能重创魏军,迫使其分兵应战,最终土崩瓦解。然而,殷礼的策略虽有其道理,却忽略了两个重要的因素。首先,蜀汉是否会全力支持这一战略并不确定,其次,全面动员可能会引发国内士族的强烈反感,尤其是那些主张德政的士大夫阶层。毕竟,这样的动员将大大压榨民力,可能招致民众的不满。孙权刚刚与士族达成了和解,若此时过度征调民力,无疑会再度激化矛盾,影响国内的稳定。再者,若北伐失败,孙权的威望将难以挽回,这也是他不敢轻易冒险的原因之一。
此外,殷礼曾是张温一党的成员,虽然他未受到张温案的牵连,但孙权心中对他还是有些成见,因此并未采纳殷礼的建议。而蜀汉方面也显然不愿意与东吴进行联合进攻,最终导致了孙权修改了原本的战略计划,虽然依旧设定了四路进攻,但实际操作中,进攻方向发生了改变。诸葛恪进攻六安,全琮攻寿春,朱然攻襄樊,而诸葛瑾则进攻柤中。
在这一修改后的四路进攻计划中,东线的战略有了明显的调整。首先,孙权针对曹魏在合肥新城的建设做出了应对策略。由于新城远离水源,水军无法发挥重要作用,东吴水军可以轻松地绕过合肥,继续向寿春推进。而这一决策的背后,有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:原扬州都督满宠被召回洛阳,取而代之的是王凌。虽然王凌并非满宠的对手,但他也足够强硬,孙权认为此时攻打寿春是一个良机。
另一方面,进攻庐江郡六安的路线也有其特殊战略意义。此地虽为魏吴争夺的前线,但魏军在此地的驻防较为薄弱。早在嘉禾二年,孙权便派遣全琮进攻过六安,虽然当时由于撤退过于仓促,未能取得显著战果,但这块土地一直是东吴的“财富来源”。而全琮与朱桓两次征战六安,虽然未能占领,但也没有白白浪费每一次机会。最重要的是,诸葛恪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将领,此次负责六安的进攻,预计将会取得不小的战果。
然而,东吴的北伐并未如预期那般顺利。特别是寿春的战役,原本计划出其不意、一举攻破,但由于王凌急于反击,虽然孙权的部队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,魏军的迅速反应和孙权军队的疲惫不堪使得战斗最终以失败告终。虽然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但从战略目标来看,这次进攻失败已经注定。
此外,西线的战局更为复杂。在荆襄地区,魏吴双方采取了收缩防御策略,使得东吴军队即使推进速度较快,却也始终未能击败坚守阵地的魏军。诸葛瑾进攻柤中的行动,也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,虽然成功打击了当地的劫掠目标,但并未对主力部队形成实质性威胁。
经过数月的拉锯,东吴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。即便曹魏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内部困境,但孙权在这场北伐中并未能够改变两国力量均势的局面。最终,东吴的雄心壮志被浇了一盆冷水。此时,魏吴两国实力几乎相当,谁发动进攻,谁便容易陷入困境。正如当年曹丕失败一样,孙权的北伐终究没有能够一举扭转局势。
与此同时,东吴朝堂内的动荡也开始显现,一个重要人物的去世,让原本暗流涌动的政治局势更加复杂,东吴政权的未来更加不可预测。
发布于:天津市